乃有表里无他证,独于阳明胃脉所发见端倪处,体认其证,如伤寒六、七日,太阳已罢,阳明已成,其目昏暗朦昧,若隔云雾而不了了明白者,此证名为睛不和也。故用人参、粳米,补形气也;佐竹叶、石膏,清胃热也。
但温热无恶寒,以热从内发,故虽汗出而不恶寒。盖阳气者,柔则养筋,发汗太多,则亡其阳,而损其经脉之血液故也。
呕不止,心下急,郁郁微烦者,为未解也,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。盖以从前之寒,已从下利而去,故阳气得回而欲解也,虽烦下利少阴病,得之一、二日,口中和,其背恶寒者,当灸之,附子汤主之。
不须以小承气汤试之,直以大承气汤下其燥屎,大便利自可愈也。此脉浮当亦无汗,而不言者,谓阴不得有汗,不必言也,不用麻黄汤而用桂枝汤。
非微弱胃虚,不须人参,若兼呕者,仍加半夏、生姜可也。若汗出而复烦者,是解末彻也,仍当服之,但不可更服一升,恐已经汗,多服而过汗也,服五合可也。
以枳实利七冲之门,以甘草和三焦之气,气机宣通,而四逆可痊矣。故以索饼试之,食后不发热,则为除中,若发热,知胃气尚在,则非除中,可必愈也。